溝通的時候,很多人喜歡給一個range當做緩頰的空間,這種情況在談錢的時候最常碰到。
求才:『徵行銷企劃,月薪30000~50000元』
=> 談成的薪水是剛好30000元,而且是加上勞健保+餐費補助+工作獎金的結果
E-mail:『本專案預估價格為10萬~15萬元』
=> 結論是剛好15萬元,不含修改的價格,後續還會有其他雜費
廣告:『月月抽,最高金額10000元』
=> 三個月只會有1個人中10000元大獎,其他人都是中100元
這種給range的溝通方式,其實結果可想而知,必定都是『對發言者最有利的數字』。而且不只在數字上,在決策上也會用相同方式,例如:
『公司決定將縮減貴部門的人數,或視情況裁撤整個部門。』
聽到這種話,想都不用想了,最後絕對是整個部門裁撤掉。這種『或』的句型,比較像是英文中討論到最後靈光一閃的補充句,通常這種補充句都是最佳解答,拿來當做溝通的技巧,也只是剛好而已,聽多了有點麻木。
隨著年齡增長,拿這套出來溝通的人卻是越來越多。有時候聽到就很想翻白眼,因為所謂的『二選一』或是『最大值和最小值』都只是一個緩頰的空間而已,最後的結果必定是對發言者最有利的結果,或是對聽的人最糟糕的結果。就像小丑在《黑暗騎士》裡面說的一樣,人類都是為了『希望』而活。只要先將一些可能性釋放出來,我們就會在心中祈禱這些可能性會發生。但對說的人來講,事情早已定案,根本沒有什麼可能性。
另外,我認為這個句型真正不好的地方,是因為他是一種談判技巧,偏偏很多時候都是拿來對自己人用。如果拿來對自己人用擺明就是增加不信任感。就以談薪水這件事情來看,假如我根本還沒進公司,面試時談到的薪水就是最低薪,這代表的不只有希望落空,而是會增加對這間公司的成見。對新進員工防得這麼兇,是否公司體制保守,老員工都囂張跋扈?
例如以前在某家公司談加薪,主管說:『一般來說一次是加1000~2000』(數字隨便掰的)聽到的當下,我白眼差點沒翻到頭頂上,因為這擺明就是1000。我很相信那位主管,但他還是用這種方式來跟我溝通,擺明了是有一種非常強大的距離感,不當自己人看。我當下沒說什麼,只能點頭,但實際上是離職了還記恨到現在。
我用過這個技巧,對客戶很好用,拿來行銷也很好用。就像剛提到的『月月抽,最高金額10000元』,把最大的利潤說出來,非常誘人,包括『下殺一折』、『按讚抽手機』這類的標語,給了好多好多的希望,也吸引了好多好多人。不知不覺,這套技巧就被搬到生活中了。『現在部門還在發展階段,你先進來做一陣子,等擴張以後你就可以當小主管。』這樣的話大家應該多少都聽過,也是一樣的概念,聽多了大家都知道是在吹汽球。
給出去的希望真的做得到嗎?我覺得真誠一點比較實在,被比較熟的人用這個技巧耍弄時,都會有種想衝上去揍一拳的衝動。